返回

第11章

首页
    在图书馆古籍所门口,目送两个同级的博士生勾肩搭背远去,发了会儿呆。

    从前虽然谈不上深交,至少碰面还会打个招呼,说点共同话题,开几句玩笑。

    同样一张脸,怎么说变就变呢?方思慎是通读国史的人,不可能不懂得其中缘故。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此等经验也并不新鲜,只是历史稍微有些久远罢了。

     久违的孤独感袭上心来,娇艳的秋阳一瞬间利如锋刃,冷若寒冰。

    把三千年国史二十载人生统统加起来,方思慎还是觉得难受:人的脸,怎能说变就变呢? 拐到小卖部买个面包,还回图书馆查资料。

    请求更换导师的申请早就递上去了,至今没有回音。

    没有导师就无法确定论文课题,没有论文课题就不能毕业。

    非常简单的逻辑,一目了然。

     因为被寇建宗以此威胁过,方思慎特地上网了解了一下,发现解决方案还真不少。

    比如他可以私下联系别的导师,以他曾被圈内媒体热炒的资历,未必没有特立独行之人另眼相待,只要教授本人点头,上头通常不会阻拦。

    比如他可以转学,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单是京畿范围,拥有国学院的高等学府就不下十余所,未见得家家唯京师大学马首是瞻。

    比如他可以横下心来考个洋科举,飘洋过海奔赴花旗国米旗国,从此再不受那奴役苦,海阔天高任鸟飞。

     他想了想,最后颇为悲摧地发现,不管哪一种解决方案,若由他方思慎自己去办,十成十办不好说不定还要弄巧成拙;若由方笃之出面去办,百分百做得到并且多半易如反掌。

    他烦恼了半天,等坐在古籍所那又大又厚,被历代学子们拿衣袖磨得油光水滑的樟木书桌前,翻看“集英殿版”《太史公书》的时候,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人生至此,博不博士,毕不毕业神马的,何足道哉? 《太史公书》乃国学院公共必修课,方思慎上次通读,还是三年前。

    此番重看,托了这几年跟古碑竹简打交道的福,文章文献互为参照,居然看出不少新意。

    对妹妹介绍的这份雪中送炭临时工,真正有了兴趣,觉得一事二就,据此写篇论文也不错。

     所以到了周六,方思慎几乎是带点期待地前往国一高上课。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