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首页
    青宁呵呵一笑。

     兰亭舟缓步走过来坐下,抬手给自己斟了盏茶。

     “听说你升任了禁军都头,我以茶代酒,恭喜你了。

    ” “哈哈,同喜同喜,我也贺你夺得县试的案首。

    ” 陆青宁豪爽地将茶一饮而尽,那气势仿佛他喝的不是茶,而是美酒。

     兰亭舟一笑,陆青宁仍是那个性情中人。

     两杯热茶下肚,二人之间横亘着的那丝微妙陌生感便消失无踪。

    毕竟这些年,两人间的书信往来频繁,从未间断。

     寒暄完毕,二人开始谈到正事。

     “京都现在情形如何?”兰亭舟问。

     “还是老样子,陛下势弱,整个朝堂都把持在摄政王手中。

    ”陆青宁答。

     “不急,总会有机 会的。

    ”兰亭舟敛下眉眼,淡声道。

     兰亭舟与陆青宁之间的渊缘,正是由摄政王公孙弈而起。

     陆青宁原名陆羽,父亲陆峻是一名中郎将,官居五品,驻守在大雍西北边境。

     先帝在位期间,陆峻被牵涉进一起贪墨案中,后被刑部判削去官职,全家流放三千里。

     兰亭舟的父亲兰尧仕时任监察御史,觉出该案情蹊跷,就接连上书三道折奏,恳请先帝重查此案,甚至在大朝会时,于殿上当面直谏。

     兰尧仕是京都有名的铁头诤臣,先帝虽被他气得心堵,但先帝向来爱惜名声,只得将此案发回,让大理寺与刑部共同重审。

     最后,由此案牵扯出一桩克扣军饷,私铸官银的惊天大案。

     被查处的三品以上官员就有五六人,其余被罢官免职的,抄家的,流放的有二十多人。

     陆峻的罪名终于被洗刷干净。

    先帝下旨让其官复原职,被抄家的物品都尽数归还。

     只是这场正义来得太晚,陆峻一家早在流放途中染病,死的死,亡的亡,无一生还。

     陆青宁能活下来,那是在流放的途中,陆夫人用藏在鞋底里的银票贿赂了押送的官差,才让七岁的陆羽得一条活路。

     后来,陆羽一路流浪回到京都,改名为陆青宁投了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