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互称“阁老”的宰相,还有三位尚书,一位御中大夫,彼此寒暄过后,找王浮打听李旦动怒的原因马上就要即位了,李旦完全不关心自己的登基仪式,反而大半夜跑来丽景门审问功臣,不用猜,绝不是为了好玩,一定是怒火中烧,忍无可忍,以至于等不到天亮。
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王浮和王洵兄弟很早就投效李旦了,而且和太子妃勉强算得上是亲戚,王浮又在西域那苦寒之地待了几年,以后必然前途无量,张宰相和另外三位宰相虽然联合起来套王浮的话,但语气很甜蜜,态度很亲和。
一口一句王郎,只差没拉着他的手念几句情意绵绵的诗句。
果然能当宰相的脸皮都很厚,王浮汗毛直竖,打个哈欠,懒洋洋答道:“此乃殿下家事,下官不知内里情由。
”
阁老们心思电转,听懂他的暗示。
那些人一定是手伸得太长了,妄想插手后宫之事,才被太子厌弃。
太子并非暴躁易怒之人,不过在关系到太子妃的事情上表现得很执拗,他最忌讳宗室大臣冒犯太子妃。
阁老们暗暗可惜:哎,辛苦这么些年,终于盼到鸡犬升天,只差临门一脚就能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了,他们怎么就这么糊涂,非要去动太子的逆鳞呢?
太子妃自幼长在深宫,和太子感情深厚,两人成亲以来,琴瑟和谐,夫妻情深,看样子太子不会纳妃。
太子妃为太子生下嫡长子,在民间的名声又好,地位稳固如山。
而且太子妃和太子同甘共苦,辅助太子良多,其他的不论,太子养兵的花费全部来自太子妃的嫁妆,再看看此次追随太子的年轻官员,基本都曾受太子妃的恩惠,除了武家,太子妃名义上的和血缘上的亲人开始渐渐崭露头角……以太子妃的手段,大概也容不下其他后妃,太子妃可是会法术的!
几位阁老自认都是心狠手辣之人,绝不是什么慈父,儿女的婚姻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桩交易,但他们从未想过把家中的小娘子送进宫搏富贵。
一来,太子没有这个心思,贸然巴结可能碰一鼻子灰。
二来,太子妃靠山太多,底气十足,擅长从别人的口袋掏钱,谁敢触她的霉头,不出几年,那一家一定会倾家荡产,一贫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