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4章

首页
    崇祯之所以不慌,是因为六个月前,他就知道清军会进攻,而且连进攻的时间,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六个月前,有一个人将攻击的时间、方式都告诉了他,这个人并非间谍,也不是卧底,他的名字,叫皇太极。

     半年前的一天,杨嗣昌曾在私下场合对崇祯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比较长,所以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 在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跟匈奴议和了。

     这个故事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崇祯去跟清朝和谈。

     客观地讲,这是唯一的方法。

     就军事实力而言,当时的清朝虽然军队人数不多(最大兵力二十万),但战斗力相当强(某些西方军事学家跟着凑热闹,说是十七世纪最强的骑兵)。

    明朝的军队人数,大致在六十万到八十万左右,但能打仗的(辽东系、洪兵、秦兵),也就是二十多万,要真拉开了打,估计也不太行。

     好在地形靠谱,守着几个山口,清军也打不过来,所以按照常理,是能够维持的。

     但要命的是后院起火,出了李自成等一干猛人,只能整天拆东墙补西墙,所以杨嗣昌建议,跟清朝和谈,先解决内部矛盾。

     其实杨嗣昌的故事,还有下半段:刘秀跟匈奴和谈,搞定内部后,没过多少年,就派汉军出塞,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

     所谓秋后算账,虽然杨嗣昌没讲,但崇祯明白,所以他决定,先忍一口气,跟清朝和谈,先搞定内部问题。

     当时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三个人,包括崇祯、杨嗣昌、太监高起潜。

     为保证万无一失,和谈使者是不能派的,杨嗣昌不知去哪里寻摸来个算命的,跑到皇太极那边,说要谈判。

     hf() 第367章天才的计划(3) 皇太极的态度相当好,说愿意和谈,而且表示,如果和谈成功,就马上率军撤回原地。

     当然,这位老兄一向不白给,末了还说了一句,如果和谈不成功,我就打过去,具体时间,是在今年的秋天。

     崇祯愿意和谈,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过了几个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杨嗣昌正式提出,建议与清朝和谈。

     此后的事情,打死他都想不到。

     建议提出后,按史料的说法,赞成的人很少,反对的人很多,事实上,是只有人反对,没有人赞成。

     最先蹦出来的,是六部的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