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章

首页
    汽车就停在桥头。

    众人下车才发现,脚下峭壁离水面至少十几米。

    岸边尽是平头方崖,层层叠叠,远看只觉厚重,离近了才发现有多险峻。

    因为常年被河水冲刷,山崖寸草不生,光滑如镜,尽管还隔着好几步距离,也叫人不由自主紧紧抓住护栏,生怕脚下一个出溜,便万劫不复。

     胡老师使劲拍手吆喝,把学生召集拢来,围成一圈。

     学生们展开手里的资料,听方老师讲解。

    水声轰隆,必须放开嗓门吼叫才听得清楚。

     “各位同学,咱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禹门古渡。

    桥头有块石碑,一会儿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

    以这座桥中线为界,这边属晋州河津,那边属关中韩城。

    现在请同学们往两端看,提问,桥为什么建在这儿?” 马上有学生回答:“因为这个位置最窄。

    ” 又有人补充:“因为两边的山差不多高。

    ” 方思慎点头:“没错。

    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这就是龙门峡,传说中鲤鱼跃过去能够变成龙的地方。

    《太史公自序》里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既然叫做‘门’,自然两边都是,那么太史公究竟生在龙门的哪一边呢?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年来,河津与韩城争夺太史公故里名号,一直争不明白的原因。

    ” “啊!”学生们望着一水相隔又被钢桥连接的两岸峭壁,恍然大悟。

     方思慎举起手里的地图:“太史公自己说生长在‘河山之阳’,毫无疑问,‘河’指的是黄河,‘山’指的就是龙门山。

    根据‘山南水北谓之阳’的惯例,河津位于黄河北侧,因此有人认为他应当是河津人。

    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黄河在这里只有极短一段为东西走向,整体却是南北走向,古代地名也有‘山东水西谓之阳’的习惯,所以认定黄河西面的韩城才是太史公的故乡。

    ” 学生们的兴趣都被吊了起来,纷纷拿着地图对照实际地形仔细察看。

     “所以,”方老师大声宣布,“咱们这次采风的任务,就是找出太史公真正的故乡是哪里!” 第13章 第二天上午,出发前往文化馆。

    三个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