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昌帝的?逼迫下,她还是不得不立下了这个?誓言,每每想到,便痛不欲生。
所以?,又如何不恨崔颂清?又如何不,恨乌及乌?
第96章
只是,太后虽深厌崔颂清,连带着不喜崔珣,但公是公,私是私,她还是借着崔珣被污一案,与群臣商榷,欲杀裴观岳,可皇帝却要保裴观岳,卢裕民更搬出六年前突厥南下,裴观岳在宁朔打败突厥骑兵,才让突厥没有攻入长安的事来为裴观岳说情,他道:“当初若无裴尚书,后果不堪设想?,裴尚书与崔少卿交恶,一时不忿,做出?诬告之举,这是他的过错,但望太后与圣人看在他力拒突厥的功劳上?,饶他一命。
”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附和,有御史更言辞激烈进谏道:“崔珣投降突厥,虽然他一直不承认,但事实板上?钉钉,如果因为这样一个叛国贼,就杀了力挽狂澜的功臣,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
“太后与圣人不妨听听百姓之言,百姓都?说,裴尚书此举,是为除奸,乃无奈之举,情有可原。
”
更有清流疾呼:“若裴尚书死罪,那崔珣投降突厥的罪,是不是要重新审一审?”
言语间,大有不满太后当年一意孤行将崔珣从大理寺狱救出?之意。
清流对裴观岳没什么好感,对崔珣更没好感,此番全部?站在裴观岳一边,但裴观岳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太后与圣人商榷后,将裴观岳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这也是为何崔珣要求裴观岳死罪时,太后并没有应承他的原因。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但这个结果,崔珣早就预料到了,他对自己的名声心中有数,这三年,他做了太后手?中的刀,得罪了太多?人,早就是孤臣一个了,朝中谁会帮他说话?没有人。
他并未失望,也并没有去求太后为自己鸣不平,本来他也没指望此次就能?置裴观岳于死地。
他如今担心的,只有一件事。
那便是如何将真相告知?李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