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教育部综合各个单位的要人申请时,也是优先考虑四校学生的学生。
邵轩的父亲邵文远已经是中丝的副总经理,副部级的干部,为什么在得知恢复高考后毅然决然让儿子重新考学?还报考了京大的保密专业新闻专业。
因为即使是像中丝这样的央企,一年也未必能分配到一个京大毕业生。
至于京大毕业生到了企业能做什么,首先,一家央企能争来的大学生数量和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炫耀资本。
其次即使京大的学生不能做技术,不能写文章,不能下一线,他至少还能当领导不是?
或者说,目前身在高校中的学生都是各行各业的“预备役”领导。
就个人事业发展来说,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真的算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从商,82年以后改革开放已经初有成效,市场经济的大门会向他们徐徐敞开。
从学,这是中国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重新睁眼看世界的开端,只要会点英文,就能发表成吨的论文。
从政,有如火如荼的“干部年轻化”政策为其保驾护航,等他们不再年轻,“学历第一”的风帆又可以送他们一程,等到年轻和学历都不拔尖的时候,“八十年代大学生”本身已是一颗颗参天大树了。
这些学生,本质上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一群人。
而这样的大学生,杨家本家就有四个,每一个都前程远大。
杨青青选的古典文献学,以后做学者也好,想出国深造,或者留本校外校任教可以完全由她选择,换言之,她的人生已经不设限了。
对杨昭呢,他的个人想法是从政,就学校和专业而言,也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很有优势。
若是毕业前能顺利入党,或者做出一些亮眼的成绩,必定能进入极好的党政机构工作,使劲跳一跳,如国务院办公厅这样的机构也能够触碰到。
杨月同理,如今的央美实力本就雄厚,只是名声不显罢了,等她本科毕业,八十年代的出国潮也要开始了,顺应潮流出国深造两年,回来基本可以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