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的铺子在傅掌柜和魏时回北平前就低价处理了,因处理的仓促,钱自然是没多少的。
好在,也没什么账,账是做平了的。
如此,就是什么都没有的,就两个人回来了。
魏老太爷虽庆幸长子平安回家,可想一想关外生意,当真气的险没再病一场。
魏年倒是安慰他爹,“好在大哥总算回来了,先前屯的布也赚了一笔。
做生意可不就这样,有赚就有赔。
”
要不是先时屯布赚一笔,魏老太爷心里不能这样沉得住。
倒是傅掌柜,不知哪儿来得的大脸,还想在北京的铺子里谋个差使,魏老太爷如何能应,给些路费打发他回乡了。
让魏年意外的是,这路费,魏家给,傅掌柜还真收了。
魏年私下同魏老太爷说,“那女人我见过,穿金戴银,傅掌柜这里怕是没什么积蓄。
不然,也不能这般不要脸面。
”
魏老太爷嗤一声,“他要是有积蓄,也就不会把生意直接做垮。
”
魏老太爷心情不大好,关外生意是一方面,如今日本人占了东三省,关外生意不好做,铺子关了也没什么,好在人平安了。
魏老太爷生气的是,长子去关外这一年多,刚开始生意还有起色,后来明显是入了傅掌柜的套儿。
这怎能不令魏老太爷着恼!
至于父亲大哥私下是如何说的,魏年便不清楚了。
总之,魏时从关外回来,魏年也松了口气,转头又将精力放到生意上去了。
魏年一直有跟容扬通电报,魏年倒不是关心东北局势,魏年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商人,他比较关心的是时局对于生意的影响。
容扬的回复是:安心生意。
第147章捐款上
陈萱知道后来会闹日本鬼子,但九一八的事,她并不清楚。
她知道魏时去关外,然后,又回到北京的事,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
上一世极少迈出魏家那扇黑漆大门的她,不清楚上一世的街上是不是也有这许多衣衫褴褛的难民以及面黄饥瘦、目光沉默的乞丐。
所有的色彩都是清一色的黑灰白,这深秋的风刮走了这一年中秋节所有的喜庆,如魏时这样平安回家的,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而在关外有亲眷的,亲人该是何等的担忧与牵挂。
这些情绪,魏家人再清楚不过。
所以,即便是关外的铺子关了,魏老太爷仍是带着一家人,过了个阖家平安的安心的中秋节。
就是,物价暴涨的现下,魏老太太提出以后都改蒸二合面儿馒头,节约米面好过日子。
就是那定的牛奶,魏老太太也吩咐魏年停下,暂不要定了。
因为什么都在涨价,牛奶也是同理,现在奶价涨了五成,魏老太太心疼钱。
不过被魏年否决了这事儿,还不至于,家里米面够吃三年的,何况,订牛奶也没多少钱。
魏老太太一向是听儿子丈夫的,见魏年这样说,丈夫也没反对,她也没坚持。
陈萱则有些惊讶,她记得,上辈子一段时间,魏家女人是改吃白面玉米面掺着的馒头的,现在寻思寻思,大约就是这段日子,后来又改回了白面。
倒是这一次,家里米面备的充足,魏老太太的提议并没有奏效。
陈萱依旧按部就班的店里老宅两头儿跑,家里每个人也都是这样,做生意的做生意,上学的上学。
就是受物价暴涨的原因,店里的生意大不如前了,现在的热销货是食物,市场上的粮价节节攀登,较之以前,几乎翻了一番,所以,也不怪魏老太太要吃二合面儿省米面,现在的米面,真的太贵了。
不过,在陈萱的记忆中还有好几年的太平日子,陈萱认为,只要日子太平,粮价应该会慢慢的降下来。
如魏家这样小有家资的人家是不必担心吃不饱肚子的,但是,那些家资不丰的人家,如房东许家,现在已经是玉米面掺着高梁面吃了。
陈萱会知道许家伙食,并不是她过去瞧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