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派人来给相爷送礼贺年,俗称“炭敬”,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送温暖,夏天也有“冰敬”,不过从前他不在京城,人家想送也找不到人罢了。
董寻:“红包来了。
”
只见来人面相精明能干,手上恭敬地捧着两个花篮,里面放着几支腊梅:“沈大人,董大人,苏州顾大人来给贵府上添一枝春色。
”
这是苏州知府顾允凤的“炭敬”。
沈持谢过来人,又死皮赖脸从董寻的钱袋里摸出一把钱打赏了:“多谢顾大人记挂了。
”
来人客套两句,匆忙告辞。
花篮里放着一个红色的信笺,上面写着“《诗经》一部”,董寻大笑:“嚯,三百两,出手够大方的。
”
《诗经》号称三百篇。
沈持拿出来一看,果然是一张三百里的银票,他笑了:“要是一千两的该怎么写?”
“那就写《千佛名经》。
”董寻说道。
沈持无奈地笑了笑:“真是为难他们了。
”送礼都要处处见文雅,遮盖住人人喜欢的铜臭味。
董寻:“各地给圣上送贺礼那才叫一个绞尽脑汁呢,还要提心吊胆的。
”
怕出差错,又怕犯了忌讳……比如徽州府曾经往朝廷送一块印着“万寿无疆”的徽墨,结果“疆”字在半路被磨掉了,皇帝看着很不高兴,把送礼的官员给革职流放了。
沈持心道:这是陋习,得改。
他把这三百两“炭敬”又放回篮子里去。
董寻:“坐了这大半天,我该走了。
”沈持瞧着外头漫天飞舞的雪花:“董大人快回去歇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