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朱翊钧想了想:“要么先解决晋国,要么,还是算了吧。
”
听到他说算了吧,徐渭露出赞赏的神色。
又接着往下讲:“但秦穆公一心想要称霸中原,听不进劝诫。
”“那后来呢?”
“秦国仍然向郑国出兵,成功越过崤山之后,到达滑国,却被一名郑国商人察觉,他急中生智,假冒郑国使臣前去拜见秦军首领,谎称郑国国君特意派他前来迎接。
”
“秦军认为郑国使臣远道而来,必定已经察觉秦军的偷袭计划,并且有所防备,转而改变目标,灭了弱小的滑国。
然后将滑国女子、金银宝物装满兵车,满载而归。
”
朱翊钧已经猜到了结果:“他们在路过崤山遭到了晋国的伏击。
”
“没错,全军覆没。
”
“为什么?”朱翊钧不懂,“晋国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和秦国应该是联盟才对,有个词就叫秦晋之好。
”
“当时,晋文公去世不久,晋国正是国丧。
秦军违背了诸侯之间‘不加丧,不因凶’的约定。
再加上滑国国君与晋国国君同姓,两国之间本就有着深厚的联系。
”
“此役之后,秦国和晋国关系破裂,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风云突变。
本来,楚国忌惮秦晋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敢北上。
”
朱翊钧听明白了:“所以,这一战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楚国。
”
“是的,秦晋崤之战之后,楚国开疆拓土,终于迎来了问鼎中原的契机。
”
于是,朱翊钧给这个故事做了总结:“一开始,秦国就不该千里迢迢进攻郑国,更不该在不了解背景,也不做任何谋划之下,灭了滑国。
”
“但晋国也不该不考虑大局,趁一时之快在崤山歼灭秦军。
”
徐渭赞许的点点头:“看来,殿下已经领悟到《孙子兵法》的精髓。
”
“是什么?”
“慎战。
”
朱翊钧问:“怎么说?”
“亡国不可以复存,人死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望殿下谨记。
”
朱翊钧站起来,绕过书案,走到他的跟前:“我知道,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这么聪明好学,善于思考,领悟力强,还能举一反三的学生实在难得。
能给这样的学生传道受业,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幸事?
讲完了兵法,朱翊钧便催促王安上茶。
徐渭一盏茶喝完,正要告退,朱翊钧却笑着眨了眨眼:“先生不急。
”
他一挥手,回到书案后面:“大伴,帮我铺纸研墨。
”
冯保就知道,得了徐渭这样的老师,光是学兵法怎么够。
以他们这位皇太子的个性,那必定要想尽办法,把人家一身的本领都学过来。
朱翊钧写了一副楷书,又写了一副行书,拿给徐渭看:“先生觉得怎么样?”
徐渭看过之后,笑道:“楷书不错,行书还需再练。
”
朱翊钧问:“哪里不好?”
徐渭只给他看:“这里,这里,还有这一处,都不够好。
”
朱翊钧把笔递给他,亲自抽了张干净的宣纸:“你写给我瞧瞧。
”
徐渭也不多想,提笔边写,一边写还一边给他讲,起笔如何,收笔时又当如何,才能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笔。
朱翊钧在一旁听得很认真,不仅他听得认真,冯保和陈炬也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样,跟着他们家小太子偷师学艺。
没办法,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