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5节

首页
    这可不容易,在明朝,贫苦出身高中状元那叫光耀门楣,首辅的儿子但凡名次考得高一些,那些言官骂得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唯有杨慎,他爹杨廷和历事三朝。

    两朝首辅,而他这个状元,却是真才实学,人人服气,言官们屁都不敢放一个。

    人家的才学和著作摆在那里,十一岁能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句子,还能拟写拟作贾谊的《过秦论》。

     世宗驾崩之后,杨廷和父子平反,朱翊钧读过一些他的著作,看到喜欢的,也偶尔写信与张懋修讨论。

     张懋修心中有了目标,读书的苦自然也不觉得苦了。

     他却咬了咬下唇,又偷偷看了朱翊钧一眼,仍是有话想说。

     朱翊钧仰靠在马车里:“想说什么就说吧。

    ” 张懋修又垂下眼眸,小声道:“我仍是觉得,那些孩子该去读书。

    ” “是。

    ”朱翊钧没有否定他的说法,却看向冯保,“大伴,你说说那些孩子为什么没去读书。

    ” 冯保叹一口气:“读书需要去私塾,私塾读书需要向父子奉上束脩之礼。

    三公子也听到了,收成好的时候,才能勉强填饱肚子,收成不好,就得饿着,哪里有闲钱给孩子读书?” 张懋修说:“不读书,长大之后也只能种地,勉强填饱肚子。

    他们的孩子也只能种地,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的孩子也一样,子子孙孙都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 “可是,只要克服困难,努力读书,考上功名,做了官,将来他的子孙也能读书,考功名、做官。

    ” 张懋修想了想:“就算不做官,识文断字,也总能做些别的糊口。

    ” 朱翊钧赞同的点点头:“懋修说得对。

    不过,所有人都不想种地,去读书,想做官,那就没有人种地了。

    ” “没有人种地,大家吃什么,朝廷也不需要那么多官吏,最后那些书读得不好的,还是得去种地。

    ” 张懋修捋了捋这个逻辑,发现他说得没毛病。

     一旁的冯保则是再一次对朱翊钧刮目相看,他说的这个道理,总结起来有一个词,叫内卷。

     张懋修顺着他的思路说道:“反正都是种地,何必浪费时间读书,是这个意思吗?” “当然不是!”朱翊钧坐正了身体,“种地也需要读书,只不过,读的不该是圣贤书。

    ” 张懋修惊讶道:“那该读什么书?” 朱翊钧皱起眉头:“应该读那种能收获更多粮食的书。

    ”他又看向冯保,“大伴,这算不算自然科学?” 冯保点头,温柔笑道:“算。

    ” 张懋修摇摇头:“我没读过私塾,也没去过书院,但我知道,私塾和书院读的也是圣贤书。

    ” “大哥二哥都在国子监读书,除了《四书》《五经》,还会学一点骑射、算学和回回文字,但也不学如何种地。

    ” 朱翊钧抬手,搭在张懋修肩膀上:“那你要努力了。

    ” 张懋修问:“努力什么?” 朱翊钧笑道:“努力考状元,当上国子监祭酒,开设新的学科,让更多孩子读书。

    ” “说不得以后科举考试也不只考八股文和策问,也考别的。

    ” 国子监祭酒,不仅掌管国子监事务,更要负责全国的教育工作。

     这个饼画得不错,张懋修听完很是憧憬,考状元的动力更足了。

     朱翊钧掀开帘子往外看了一眼,忽然喊道:“停车!” 他拉着张懋修从马车上下来,不远处的胡同口,正是穆宗喜欢的那间果饼铺。

     几年不见,果饼铺又多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