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首页
    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词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

    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大战的序幕 无论怎么躲避,决战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共识。

     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已经完全控制了天完国,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训练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高,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

     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说,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由于他们正好在一条水路上,水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战争方式。

    朱元璋一再避免决战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虽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渔船去和战船决战于水上,无异于自杀。

     恰在此时,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决战提前爆发了。

    这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

    陈友谅大为吃惊,准备安排部队夺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准备,命令徐达与常遇春采用伏击方式作战,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并俘获了三千人。

     此时,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对徐达说,我要杀掉这三千人,徐达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要上报朱元璋,但他没有想到常遇春胆子大到惊人的程度,竟敢不经过请示,连夜将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杀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几个人没有活埋,让他们回去给陈友谅带去了一句话。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败了你! 麻烦大了。

     陈友谅的愤怒 陈友谅真的愤怒了,自他从军以来,没有人敢再欺负他,在他面前总是畏畏缩缩的,常遇春何许人也,居然敢向自己挑衅! 他终于动手了,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了,而是打到应天,把朱元璋赶回去种田! 当然这是朱元璋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次常遇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