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进展到这里,也只是正常的学术界活动,但如果看期刊背后为其背书的学者,就完全不同了。
这么说吧,正常的期刊,比如《光子研究学》这类,顶多由一两位领域内权威专家牵头,然后依靠自己的学术人脉和影响力吸引相关领域投稿,等影响因子提升上来才具备一定知名度,这才是一本期刊正常的发展史。
但《天枢》这本期刊从创建那一天开始,就彰显出了浓浓的野心,近乎把国内知名的学者一网打尽,而且在创办仪式上的专家也丝毫不掩饰这一点,直截了当向记者说明,这将是未来国内最顶级,甚至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期刊。
这类狠话在国内学术界自然是引起了一番轰动,但比起振奋,更多人是不解和不看好。
所有人都理解一本顶级的学术期刊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顶尖的学术期刊对于科研来说更是代表了某种程度的话语权,毕竟再牛的科研成果做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发表,没有产生影响力,就什么都改变不了。
而到了现代,这种情况更加直截了当,论文使用的语言几乎都是外语,不懂外语就没办法写论文、看论文。
甚至会面临一种窘境,假如国内科研缺乏某领域的高水平期刊,国内科学家的优秀的成果就有可能直接被国外期刊编辑退回,或者因为稿件审理时间过长,从而丧失首发权。
要知道很多时候,对于正处于竞争关系的科研赛道,可能卡个几天,科研专利就得拱手让人,多年的辛劳成果可能就是因为轻视,因为‘权力范围内的小小任性’,被迫付之一炬。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创建属于国内的世界顶尖期刊的意义深远且刻不容缓,但是不代表他们看好国内是否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甚至先不提连圈外人都知道的科研乱象,哪怕国家真的下定决心整顿,但学术硬实力呢?
要知道学术话语权之所以被西方牢牢掌握,就是因为他们的科研确实领先于国内,正是因为一个个顶尖的成果,造就了顶级的期刊,而不是反过来。
以国内的学术沉淀水平……顶级期刊或许还是太早了。
记者的提问委婉提出,而某些自媒体和国外记者就不同了,他们可没有什么顾忌,直接在现场提问。
“请问李院士,您觉得以目前东华国的科研水平,支撑得起这部期刊创建的初衷吗?”
李院士微微一笑,并不正面作答,而是说:“为什么我们不用实力说话呢?”
期刊正式创建的三天后,一枚核.弹降落在了学术界。
其名为《利用尿苷与ra化合物进行生物工程人体组织再生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