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慎看了不下半小时。
将网页一个个打开,再一个个关闭,似乎有些失望,又仿佛意料之中。
把章妙嘉的名字也搜索一番,这回更可怜,寥寥数行,连拼凑轮廓都不够,只不过同样逝世于共和29年,终年45岁。
他长于考据,当然知道人物介绍中大段大段的时间空白意味着什么,知道能够获得的资料千篇一律面貌雷同意味着什么。
面对被小心翼翼掩饰过的历史,轻手轻脚蒙上了面纱的历史,心中竟有些解脱。
那面纱后千疮百孔的容颜,足以想见,何必刻意揭开为难自己。
然而搅动的思绪却不肯轻易平息。
他想:共和29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何慎思那个时候多大?这个问题闪现在脑海,整个人都震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不论养父还是生父,自己好像从不清楚他们的确切年龄。
离开芒干道,在京城跟方笃之生活了这许多年,当父亲的几乎从来不提过去,也不问儿子童年过得如何,而方思慎更不可能主动去揭旧日疮疤,生活好像就从父子相聚那一天开始。
这会儿特意去问,未免尴尬,转个念头,往搜索栏里输进去“方笃之”三个字。
搜索结果十分壮观,洋洋洒洒几十页。
方思慎把出生年月记下来,直接关了页面,没有查看任何一条详情。
用这样的方式了解身边亲人,有种类似偷窥的不道德感,让他无法继续。
双手交叉,枕着后脑勺靠上椅背,在心里慢慢计算。
方笃之生于共和9年,照华鼎松的说法,何慎思跟他曾经是同学,那么二人很可能同年。
何惟我共和19年回国,何慎思差不多10岁左右----原来他小时候生活在花旗国,怪不得能把西语说得那么顺口。
嗯,一些看起来奇怪的小习惯也很好解释了。
共和26年,第三次大改造开始,两人从京城出发前往芒干道,17岁,高中没毕业。
方思慎试着搜索了一下“第三次大改造”。
除去呼啦成片的“三十年后重聚首”、“兵团战友再相逢”之类,关于运动本身的介绍非常有限。
三十年前的悲欢离合被正在进行中的抚今追昔遮盖,蜕化成激情往事峥嵘岁月;而属于一个个具体的年轻人的音容笑貌,则淹没在震耳欲聋的集体口号中,化作主旋律外渐远渐弱的袅袅回音。